1、小張力控制的目的和基本原理是什么?
小張力控制的目的是使粗、中軋機組各機架之間的軋件按微小的張力進行控制,從而保證棒材軋機順利軋制和提高產品質量。張力控制室一個復雜的過程,棒材一般采用“電流-速度”間接微張力控制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張力的變化是由棒材的秒流量差引起的,而調整軋機的速度就能改變秒流量,已達到控制張力的目的。
2、.棒線材連軋張力控制方法有哪些?
(1)如果張力可以直接測量,則張力直接測定應該是有效的控制方法,但是張力的直接測量困難很大。有人利用以下兩種原理來試驗直接測量張力。一是如果機架間產生張力,會使機架出現傾覆力矩,測量該力矩可以測出張力;二是將軋輥軸承座做成小摩擦可動式。測量在張力作用下軸承座的移動來測量張力。
(2)用間接張力控制法,即軋制中的張力變化會使軋機主電機的電流或者軋制力矩出現波動,這種變化或波動是可以測量的。但是采用這種方法,由于軋件尺寸變化和軋件溫度變化對電流或者軋制力矩的影響往往大于張力,故測量精度并不高,為提高精度,人們將無張力時的軋制力矩G和軋制力P的比值規定為力臂系數,該系數對軋件溫度和軋制力的變化不敏感,對它進行控制以保持張力恒定。
3、怎樣判斷生產中各機架間張力情況?
軋機個機架間的張力情況,調整工一般用管子或鉤子敲打張緊的軋件,憑經驗感觸去判斷張力的大小,也可以通過觀察每架軋機負荷情況(電流大。。若在相鄰機架的一個電機中無負荷(電流為0))或負荷特別小,而另一個電機負荷過大(電流過大),這說明機架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拉鋼,易拉斷軋件造成堆鋼。
4、改善軋件咬入條件有那些方法?
(1)將軋件的頭部手工切割成一斜坡,使頭部更易進入軋輥。(2)在咬入時,在坯料上加一個推力,如采用夾送輥,幫助軋件要入。(3)在輥道上增加摩擦系數,如在軋輥上刻槽,或用電焊進行電焊。(4)孔型設計時,采用雙側斜度提高咬入角。
5、什么是棒材的切分軋制技術?
切分軋制技術是指在軋機上利用特殊的軋輥孔型和導衛裝置中的切分輪或者其他切分裝置將一根軋件沿縱向切成兩根或兩根以上軋件,進而軋制出兩根或兩根以上成品軋材的新技術。切分軋制所用的切分設備主要有圓盤剪、切分輪等,目前用得廣泛的是切分輪切分法。
6、切分輪軋制的工藝流程如何?
以方坯為原料,其主要流程如下:
方坯通過粗軋機架軋制成規定尺寸的方軋件;(2)用精導衛裝置講規定尺寸的方軋件精確導入有“狗骨”形孔型軋輥的機架,軋制成橫斷面為“狗骨”形的軋件;(3)將橫斷面為“狗骨形的軋件精確導入切分機架,軋成由很薄的連接帶聯成一體的兩根圓軋件;(4)用切分機架出口側的導衛裝置中的切分輪將聯成一體的兩根軋件撕開,并將分開了的兩根軋件分別送往隨后的機架;(5)用傳統軋制方法將切分好的軋件軋制為成品。
7、切分軋制中切分盒粘鋼是如何產生的,應采取那些措施避免?
切分軋制中,由于切分毛刺的存在,軋件芯部高溫區外露,與軋件接觸或較近的部分溫升較快,相當容易滿足粘鋼的條件,在有軋件接觸時,特別容易形成粘鋼。避免措施是先應增加出鋼刀的冷卻;其次是要求軋機調整工要經常檢查,勤收集軋輥輥縫和切分輪輥縫值,以減少切分帶毛刺盒軋件高溫區的外露。
8、如何解決雙線軋制時兩線磨損量不同的問題?
切分軋制是,兩線磨損不均勻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導衛安裝不正確造成料型跑偏,從而使得兩線尺寸不一致,導致兩線磨損不均勻。(2)由于導衛安裝不正確,使導衛直接接觸到孔型,從而導致孔型磨損不均勻。(3)冷卻水量不均勻導致孔型磨損不均勻。
針對以上情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及時檢查導衛使用情況及孔型磨損情況,上道次的料型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2)及時檢查冷卻水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