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鋼材市場還是一幅戰戰兢兢、進退維谷的樣子。通過各種情況分析中,“可能形成一定利好”已經是相當樂觀的表述。更多分析直言“受基本面限制,高溫天氣到來,開工減少,一般都是在晚上進行生產,又加上供需矛盾難以緩解”。
通過我國鋼鐵工業協會對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的統計,今年1季度,鋼鐵業的總利潤為負十點三四億元,整個軋鋼行業都在虧損。通過以前鋼鐵行業,二零一一年,我國個別鋼鐵企業甚至爆出巨虧二十一點五億,被鋼鐵行業內稱為“賺錢機器”滬鋼利潤也同比下降百分之四十三。
我國鋼鐵企業并不被認為是市場效率的優體現者,反而是管理體制靈活,3項費用低,民營企業被認為更有希望。
鋼鐵“傷風”,礦石必然“感冒”。
就在四月底傳統開工旺季還沒完全過去,鐵礦石價格就開始下跌,迄今跌幅將近百分之十。依據礦石指數機構TSI的數據,如今百分之六十二的鐵礦石到岸價在一百三十五USD每噸。在四月份,高價格也只不過比現在多了十九USD。與去年同期的一百七八USD每噸不可同日而語。
如今希臘危機,造成全球經濟的低迷、預期的不穩定,已經涉及到各各行業,特別是鋼鐵企業。下游需求的疲弱讓鋼廠在排產時顧慮重重,礦石一直堅持按需采購,市場成交情況頗為“清淡”。我國鋼鐵行業要對鐵礦石暴利說拜拜。